【广州日报】六旬阿姨身体健朗,一查竟悄悄患上肠癌!专家建议40岁后应做肠镜筛查

2024-12-05

      肠癌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,容易漏诊。结直肠肿瘤从良性发展到恶性,通常需要15年以上,如能早期发现、手术切除,治愈率可达90%以上。

    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一院”)胃肠外科戴伟钢副主任医师提醒,40岁以后,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,都建议要做一次肠镜筛查。

 

      大便稀烂、偶有带血,竟是早期肠癌作祟

      朱阿姨(化名)今年60岁,平日身体健朗,退休后常常和伙伴们外出旅游、跳广场舞。直到有一天,朱阿姨的一个好伙伴被查出患有直肠癌,朱阿姨在得知消息后很是惊讶,她联想到自己近期大便稀烂,偶有带血,不由得紧张起来。在老伴的鼓励下,她在当地医院做了肠镜检查,检查中发现乙状结肠有两枚扁平的小息肉,直径0.3厘米至0.4厘米,医生在内镜下予以钳除活检。医生还发现朱阿姨结肠肝曲部位有一个无蒂息肉,直径约4厘米。经过评估,医生为朱阿姨进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,术中将息肉标本送病理检查。

      手术后,朱阿姨十分庆幸及时发现息肉并切除,没有发展到晚期癌症。然而,病理结果却令朱阿姨一时之间陷入了慌乱,她的乙状结肠的两处息肉为管状腺瘤,但结肠肝曲部位的息肉竟然是癌。

      为得到进一步的医治,朱阿姨来到中山一院胃肠外科就诊。戴伟钢组织了一场多学科会诊,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具有做补救性手术的指征。随后,戴伟钢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的右半结肠根治术,手术顺利结束,术中出血很少,此时的朱阿姨终于安心了。

 

      肠癌早诊早治是关键,内镜筛查很重要

      戴伟钢介绍,结直肠息肉总体的癌变率在0.2%至5.0%之间,肠息肉癌变后侵入黏膜下层可能会导致淋巴结和血道转移,肿瘤细胞浸润深度不同,淋巴结转移风险也随之变化,浸润越深,分化程度越差,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。那么,恶变的息肉是否需要做外科手术?戴伟钢说,这取决于肿瘤的特性、组织学的类型、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意愿等因素,建议患者和医生做好沟通。

      “在朱阿姨这个病例中,幸好她提早进行了肠镜筛查,及时就医,避免了进一步的恶化。”戴伟钢说,早期肠镜筛查能尽早发现肠息肉并早期处理,能够有效遏制息肉恶变。

 

      哪类人群属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?

      目前,国内指南将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,列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。

      1.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疾病史;

      2.本人有癌症史(任何恶性肿瘤病史);

      3.本人有肠道息肉史;

      4.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:①慢性便秘(近2年来每年便秘在2个月以上);②慢性腹泻(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,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);③黏液血便;④不良生活事件史(发生在近20年内,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);⑤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;⑥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。

 

      肠镜筛查应从几岁开始?

      戴伟钢提醒,对40岁至74岁的一般人群而言,应该每5年至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。对于以下高危人群,建议提早进行肠镜筛查。

      1.若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(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小于60岁),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,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;

      2.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,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;

      3.对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(Lynch综合征)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,建议从20岁至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,每2年一次,40岁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;

      4.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迟应在症状出现8年后接受肠镜筛查,并接受全结肠多部位活检。

 

文/记者 徐依励 通讯员 章智琦

报道链接:

https://huacheng.gz-cmc.com/pages/2024/12/04/SF130205072e8f92896494488996d6ee.html?channel=weixin

报道时间:2024-12-04